2020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测试卷答案:《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四)

时间:2019-12-04 20:33:05责任编辑:liujunxia

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9

  • 报名条件
  • 考试指南
  • 历年考情
  • 选课报班
专业老师在线答疑

2020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测试卷答案:《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四)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题干中的班主任老师按成绩排名的做法违反了这一规范。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题干中这位老师对学生所说的话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违反了这一规范。

2.B【解析】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从学生那里谋取自己的利益,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题干中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

3.D【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

4.A【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层次就是“慎独”,“慎独”一语早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

5.A【解析】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王老师既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矿泉水义卖等)的做法体现了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

6.A【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7.B【解析】1877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8.D【解析】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问卷)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9.D【解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这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10.B【解析】在发展中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

11.A【解析】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12.D【解析】能力结构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例如,有的人长于想象,有的人长于记忆,有的人长于思维等。

13.B【解析】场独立型者偏向理科课程,因此答案选B项。

14.D【解析】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所述,答案选D项。

15.C【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16.C【解析】强迫症的表现有:(1)强迫性计数;(2)强迫性洗手;(3)强迫性自我检查;(4)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故小林的表现属于心理障碍中的强迫症。

17.D【解析】自我控制法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18.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

19.B【解析】教师期望效应分为自我应验效应和维持性期望效应。维持性期望效应是指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其问题在于,如果老师认可这种模式,将很难注意和利用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例如,老师对差生和优等生的不同期望,使得他很难关注差生的进步,甚至对其进步持怀疑态度,认定他在别人的帮助下甚至作弊得到好成绩。这种期望维持甚至增大了优等生和差生的差距。老师因为小李以前成绩不好,所以对小李的进步持怀疑态度,这打击了小李的自信心,使小李的成绩更差了,这体现的就是维持性期望效应。

20.D【解析】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是教师获得威信所需的心理品质。

21.C【解析】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情绪耗竭,表现为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2.C【解析】A项中先喝完药才可以吃糖运用了普雷马克原理,即利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B项中小花回答问题后受到表扬,于是回答问题的次数增加,这属于正强化;D项中小黄做了坏事后被关禁闭属于惩罚。A、B、D三项均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故答案选C项。

23.D【解析】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提出了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24.D【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内涵包括: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现象;学习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所以,A、B、C项说法正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如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亦可引起行为的变化。所以,D项说法错误。

25.A【解析】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罗杰斯强调:(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4)给学生安全感。

26.A【解析】A项中运用了精加工策略中的谐音联想法。

27.C【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一般来说,这种内驱力大多是从好奇倾向中派生出来的。根据题干描述,在小童的学习动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认知内驱力。

28.A【解析】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题干所述是水平迁移的典型事例。

29.C【解析】操作模仿阶段,即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之后,就会尝试做出某种动作。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小丽把动作分成小节拍,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做,表明小丽正处于动作模仿阶段。

30.A【解析】结构不良(无结构)问题并不是指这个问题本身有什么错误或是不恰当,而是指它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根据概念可知,A项属于结构不良问题,即无结构问题。其他三项都属于结构良好问题。

31.B【解析】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将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大致与我们传统上讲的知识概念(即狭义的知识)相当。题干中谈到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大致相当。

32.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小明知道经常上课迟到不对,但天气变冷后,他又开始赖床不起导致上课迟到,这说明他缺乏道德意志力,故对小明的教育应该培养其道德意志。

33.B【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34.C【解析】群体的规则、约定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的集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题干所述是教师利用群体约定进行品德培养的典型事例。

35.A【解析】前习俗水平(0~9岁)的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对惩罚的逃避。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他们会认为,海因茨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人抓住的话会坐牢的。题目中小明就处在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36.B【解析】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题干中五年级2班的学生为了能拿到下个月的流动红旗,做眼保健操时都十分遵守纪律。这体现的是任务促成的纪律。

37.C【解析】消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情绪压抑等。题干所述是消极型课堂气氛的典型特征。

38.D【解析】当非言语线索不能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采用适当的言语提醒有助于让学生回到学习活动中来。在使用言语提醒时,教师要注意不要去追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是要告诉学生他应该怎么做。课堂上教师多次通过眼神暗示提醒窃窃私语的同学,但他们依然没有改正,这时候就要用适当的言语提醒帮助学生回到学习活动中来。

39.A【解析】个别化教学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40.D【解析】放任式领导方式的教师在课堂中既不严格管理,也不给予强烈支持,而是采取一种不介入的、被动的姿态,没有清楚的目标,没有建议或批评,教师仅给学生提供各种材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处于放任状态,允许学生在没有指导和忠告的情况下随便做什么。

41.C【解析】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有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是天才,而在其余方面却是蠢材;有人可能每种智力都很一般,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力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会显得很出色。因此,不能仅从一方面衡量、评价学生的好坏。

42.B【解析】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题干描述的学生的行为处在品德形成的依从阶段。

43.C【解析】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44.C【解析】德育内容中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45.C【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6.B【解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孔子提出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47.A【解析】我国学校的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48.A【解析】题干所述是陶冶教育法的典型示例。

49.A【解析】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题干中该师范教育学院的做法属于社区德育的范畴,是在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工作。

50.B【解析】《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把班级教育活动这一德育途径称作“活动育人途径”;把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德育途径称作“实践育人途径”。故B项说法错误。

51.A【解析】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根据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之心,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不断完善自身品德的方法。自我教育包括学习、立志、座右铭、自我评价、慎独等多种形式。

52.B【解析】略。

53.A【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德育资源的层面,是校园德育资源的精华所在。

54.B【解析】B项属于受教育者的权利。

55.C【解析】2015年修订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这条规定经2015年修订后已修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故答案选C项。

56.A【解析】德国(当时的普鲁士)是世界上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则B项说法错误;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且有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则C项说法错误;我国目前义务教育的年限为九年,则D项说法错误。就其性质而言,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公共性(国民性)和基础性。所以,A项说法正确,答案选A项。

57.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58.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三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所以,小李的主张是不合法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59.C【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60.C【解析】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第五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

二、多项选择题

61.ACD【解析】教师自我评价的内在动力是教师的内心信念。A项错误。学生评价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评价,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评价。B项正确。社会评价法是指行为当事人之外的个人或组织,如学校或其他社会方面的人员,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道德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C项错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是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任务、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顺利进行、取得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良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D项错误。

62.ABCD【解析】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63.ABCD【解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64.BCD【解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65.ABC【解析】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A项中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后,老师并没有任何表示,即没有给予强化。B、C两项属于惩罚,D项属于正强化。

66.ABC【解析】小海的英语基础薄弱,用一年时间努力学习后,他的英语成绩远远超过了多数同学,这说明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故A项正确。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小海为了不让老师和父母失望而努力学习,这是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故B项正确。题干中小海的老师没有因为他基础薄弱而排挤他,反而花更多的时间鼓励他,这体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关爱学生”的内容。故C项正确。

67.ABCD【解析】具体应用头脑风暴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所有方案禁止批评,延迟评价。(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提倡自由奔放的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提倡对他人的设想进行组合和重建以求改善。

68.ABC【解析】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未经允许拿他人东西属于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违反了道德准则并且损害他人利益。

69.ABCD【解析】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机械地遵守规则,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处于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认为判断一个行为不仅要看后果,也要看意向。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

70.ABCD【解析】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71.BD【解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产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72.ABCD【解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73.ABCD【解析】题干所述选项均属于对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的解释。

74.ABC【解析】品德行为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75.ABD【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1)确保方向;(2)强化保障;(3)突出师德;(4)深化改革;(5)分类施策。

三、判断题

76.√【解析】教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许多分支中吸取了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又由于其研究内容的复杂广泛性,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方法、问题和技术。教育心理学不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

77.×【解析】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78.×【解析】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段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正是人格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79.×【解析】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故题干所述错误。

80.√【解析】一般来说,教师教学效能感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教师的行为:(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勇于向困难挑战;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巨大,而自己的影响则很小,因而常放弃自己的努力。(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81.√【解析】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具体来看,课堂管理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82.×【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具有冷漠倾向的教师的表现。具有偏执倾向的教师对他人没有信任感,过度自我保护和警惕,过分自负,夸大自己的重要性,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缺乏热情和同情,对艺术类业余活动缺乏兴趣,常迁怒于他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

83.√【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84.×【解析】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而产生的动机,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为当“三好学生”而学习,是一种外部学习动机。

85.×【解析】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

86.√【解析】品德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构建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87.×【解析】技能是个体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某种活动方式(如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感知、记忆、思维活动和肌肉运动等构成技能形成与发展的要环节,所以,技能是心理活动方式的范畴。

88.×【解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德育不等于道德教育。

89.×【解析】班主任工作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很大,是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德育主要的途径是课程教学。

90.√【解析】“情通理不通”和“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现象说明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可以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顺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终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91.√【解析】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此外,学校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辅助性服务工作等,也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渠道。总之,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92.×【解析】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曾明确指出:“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对学校正课所进行的课业的要补充,并具有巨大的学习、教育和教养的意义。”因此,并不能由于空间上的区分而将校外德育与校内德育割裂开来,恰恰相反,校外德育应该是完整的德育过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校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丰富学生的真实道德体验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作用。

93.×【解析】我们既不能认为,只要学生在道理上懂了,就一定会形成相应的品德;也不能认为,只要学生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就表明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道德。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童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

94.×【解析】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95.√【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

四、材料分析题

96.A【解析】材料中的李老师为了更好地教学而攻读了研究生并且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说明了她热爱教育事业,能够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即做到了严谨治学、爱岗敬业。

97.BC【解析】初中生正处在学生发展的“心理断乳期”,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常常表现出逆反心理,会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做出一些偏差行为。并认为只要得到关注就行,无所谓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98.BD【解析】对抑郁质的学生,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故A、C项中的说法错误。

99.ABCD【解析】为了帮助该学生,可以建议其采取以下方法:(1)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2)向好朋友倾诉;(3)学会达观;(4)助人为乐,发现自我价值;(5)建立心理防御机制;(6)体育疗法。

100.BD【解析】根据案例可知,刘松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从刘松的心理发展状况来看,他只是想要吸引老师更多的关注,急于表现自己而已。

101.ABCD【解析】略。

102.6.A【解析】案例中那些学生看到她不在,就无法无天了,说明陈老师采用的是权威型的领导方式。权威型的领导方式属于支配性指导,在强制性指令的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性显著降低,消极性、依存性行为增多。

103.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案例后宣称“从此,儿学会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经得起诱惑”,不符合德育过程的这一特点。

104.CD【解析】老师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弟弟妹妹,正确看待“差生”,并表示愿意帮助学生改正缺点,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老师针对这个学校普遍被认为的差班,采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05.ABD【解析】案例中,田老师私自查看小刚的日记,并将小刚的日记传给小静看,这种行为侵犯了小刚的隐私权;田老师跟小静谈话的过程中说小刚是个花花公子,脚踏两只船,并责令小刚好好反思自己的错误,这种行为侵犯了小刚的人格尊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田老师因怀疑小刚早恋而不让其进教室上课,这种行为侵犯了小刚的受教育权。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备考干货下载

互动交流

  •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
  • 历年试题 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码”上领取
  •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码”上测试分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