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国招教
教师面试如何打动考官?让你的试讲更有亮点,大量的实战练习必不可少,招教网更新——数学《乘法结合律》—数与代数
1.题目:四年级《乘法结合律》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通过学生主动发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3.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给大家过一个印象深刻并且富有意义的节日。羊村长带小羊们给他们的村落植树。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上呈现植树的情景,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需要给这些小树浇多少桶水呢?该如何列式呢?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方法。请学生回答。
预设: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可以这样列式:
先计算一组同学浇多少桶水,可以这样列式:
教师鼓励同学想法的独特性、新颖性,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式子的关系:
2.小组交流讨论
顺势抛出问题: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将同学们的讨论结论呈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明确: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教师表扬同学们观察认真,语言表述准确,并总结: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3.引入符号,加强符号意识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引出:
此时同学们头脑中除了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同时还会浮现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再次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完善知识结构,深入剖析知识本质。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出示教材做一做,填一填,看谁填得又快有准。
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寻找身边的生活例子,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试讲稿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乘坐数学号特快列车,一起看一看我们的旅途又有哪些问题在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请看大屏幕。
师:原来“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给大家过一个印象深刻并且富有意义的节日,羊村村长带小羊们给他们的村落进行了植树活动。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你都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羊村一共分成了25个小组,每组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那同学们,老师的问题来了,你们知道在羊村植树的过程中,一共浇了多少桶水吗?在浇水的过程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数学奥秘呢?
师: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羊村的植树活动,来探究《乘法结合律》的秘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师:想要知道羊村一共浇了多少桶水,有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呢?
师:老师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看看你们都有哪些方法。
师:看到很多同学坐姿已经端正了,那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呢?第三小组智慧组的同学率先举起了手,你们代表先来说。
生:先计算了每一个小组一共植了多少棵树,最后再乘上每棵树浇的两桶水,用。
师:这是第三小组先说的他们的想法,那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小组来说出你们的想法呢?第四小组勇敢组,你们再来说说。
生:先计算出每个小组一共浇多少桶水,再乘所有的小组的数目,用。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两个小组都有不同的方式,这两个式子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师:请同学们再次展开讨论,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我们先请第三排右侧这位同学你来说一说。
生:两个式子都是三个数字在相乘,第一个式子是先将前面两个数字相乘,再乘第三个数字,第二个式子是先将后面两个数字相乘,再和第一个数字进行相乘。
师:这位同学发现可真是准确,声音也非常的洪亮。那么,同学们还有谁想来补充一下?
生:这两个式子的结果是相等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是的,我们发现这两个数字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来了,像这样前两个数字相乘,再乘第三个数字和后两个数字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字,他们的结果也是相等的,你们还能举出类似的算式吗,来,同学们尝试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些算式,看一看你会有哪些不同的例子。
师:嗯,我看很多同学已经抱臂坐端正了,那么老师,在刚才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算式,并且老师还将大家写的算式呈现在了大屏幕上,请看大屏幕。
师:屏幕上的算式和黑板上的算式计算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大家能否把这几个算式总结出它们的计算方法呢?来,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说一说。
师:很多同学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其实老师来告诉大家,像这样三个数相乘,前两个数先相乘,或者后两个数先相乘,最后的积不变,就满足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来跟着老师,我们一起看一下屏幕上的乘法结合律,并且大声朗读一遍: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热情饱满,那么这节课我们到现在已经知道了乘法结合律。
师:大家回想一下,之前我们还学习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呢?老师的问题又来了,你能利用我们的字母来表示出今天的乘法结合律吗?
师: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尝试着字母表示,老师在黑板上写,看看我们的答案是否一样。
师:好,我看同学们已经书写完毕了,那我们仔细观察黑板:,这个式子就是我们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示了。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师:同学们,我们的课程到这里啊,很多同学都已经收获了很多,那么接下来呢?老师想要出个题目考考大家。大家仔细观察屏幕上老师所出示的算式,15×7×5,那么这个算式利用乘法结合律能够计算吗?
生:可以,可以先利用15和7进行结合,还可以利用7和5进行结合。
师:那我们再来看第二题,如果老师利用3×5×4,在这个算式中先计算3×5更加简便,还是先计算5×4更加简便呢?
生:先计算5×4更加简便。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结合律,不仅能用在羊村的植树问题上,还能用在我们日常解决数学算式的计算过程中。
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上到这里便马上接近了尾声,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最后一排手举得高高的同学请你来为我们总结一下。
生:学会了什么是乘法结合律,还学会了利用乘法结合律来解释一些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
师:看来他的收获是真是丰富。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课程到这里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一下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到的乘法结合律,我们下节课一起再来交流和分享。
师: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答辩
1.如何使小学数学与生活相融?
【参考答案】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而数学有着自己的严谨性和确定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按照感知、理解、巩固到应用的过程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不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比如认识小数这一节课,认识小数本是一堂十分单调与抽象的概念课,但是如果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并能跳出教材,设计和组织符合本课数学知识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过程,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利用学生在超市中经常见到价签上的小数这一已有经验来引出课题,就可以比较好地处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
尽管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课程不仅仅是指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差异、师生的交流启发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对教材作了二次加工,使教材成为“学材”:由“找身边的小数”入手,进而自然引出小数,体现了学生学习小数的需要,沟通了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性很强,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2.你的班级最差的同学乘法口诀仍背得不流利,而成绩较好的同学在市区数学竞赛获奖,你该如何教学?
【参考答案】
“消除两极分化,实施班级整体推进”是一个教学上的难题,但我相信,我们只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加强沟通,就一定能切实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提高成绩,最大限度地缩小两极分化,促进班级的整体提高。对于这种情况关键在于转化学困生。在转化学困生方面:
首先,加强情感交流。
多与学生沟通,加强情感交流,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及时对症下药。同时,情感交流还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欣然接受老师的教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思想问题解决了,师生关系融洽了,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差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优生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共同发展,是减少两极分化最好的做法。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上,
再次,组建学习小组,以优带差。
一个老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建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优等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之间,感染着学困生,引领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是很有效的。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通过学生主动发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3)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更加喜欢数学。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