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下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初中语文《水调歌头》

来源:招教网时间:2021-11-11 15:29:13责任编辑:shizhenzhe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水调歌头》

内容: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学习文章中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试讲答案: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的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水调歌头》,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引出课题

(播放音乐,渲染气氛)

师:刚才我们一起听了邓丽君版的《水调歌头》,好听吗?老师也觉得很好听,大家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什么节日吗?

师:对!就是中秋节。大家能说几句与中秋有关的诗句吗?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这些都是与中秋节有关的诗句。我刚刚听到有一位同学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位同学说的诗句出自哪里呢?

师:对,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味道。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阙、琼、胜、绮”的字音。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都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释全词大意。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这首词的大意?

师:A同学说得非常好!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作者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作者运用形象描绘手法,营造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并将其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三、深入研读

师:请同学们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思考,这首词写于中秋,有哪个与“中秋”有关的意象贯穿于全词中?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可真棒,老师都被打动了。哪位同学愿意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B同学回答得非常准确,“月”这个意象贯穿了全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自主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本文是作者与月的对话,那么这首词中展现了几种与月的交流方式呢?结合文本找一找,五分钟后请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得真激烈,下面请各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吧!

师:看来大家都认真地思考并讨论了,每个小组都总结得很到位。这首词展现了四种与月的交流方式,分别是“问月—望月—责月—叹月”。本词中的写景和抒情与其他常见的写景抒情词有什么区别?想想这种表达方式有何好处?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

师:C同学的理解非常到位,让我们掌声鼓励。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的写景是基于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这与大部分词借景抒情的手法有很大不同。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画面感强,相当于作者用自己的想象为读者创设出情境,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情感;通过联想虚设意象,作者写作中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吗?

师:大家的求知欲真强,那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下这首词背后的故事。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相聚。公元1074年,也就是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本词被认为是一首怀人佳作,结合以上背景,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这首词还有没有别的情感解读?可以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五、课堂小结

师:苏轼的诗词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称的,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但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中风格豪放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是婉约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体悟人生,表达了他淡泊旷远的心境。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苏轼的其他作品,下节课与其他同学分享。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六、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问月—孤独—虚写

望月—惆怅—实写

责月—嗔怪—实写

叹月—释怀—实写

(虚实结合)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答辩答案:

1.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怀人的佳作。词本就是从音乐中分离出来的艺术形式,配乐学习有助于将学生引入情境,深入领悟词文的情感,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作铺垫。另外,在导入环节播放一首优美且广为传唱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中来。

2.首先,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增加全词在表达上的气势,使实写与虚写相互穿插渗透,共同呈现出一幅冷艳天宫图,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便可自动体会出作者想传递出的怀人不得见的心境;其次,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情感的表达也有推进的作用,在虚实结合中,作者不但发挥浪漫的想象呈现出了凄冷的天宫美景,还为读者创设了情境,使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切身感受到作者想传达出的清冷、孤独之感;最后,虚设意象,也弥补了现实的不足,使词文更具新鲜感,也对情感表达起到了推进作用。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