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全国教资备考群:737804026(点击进群,群内定期分享教资备考笔面通关资料包,并有客服老师答疑解惑)
内容:
5-7人一组,用相同的纸张,匿名写下一个你认为自己曾经感受到被欺凌的经历(或者欺凌别人的经历)。写完后放到一起,然后每位同学从中抽出一个,念给大家听,并请同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两人一组讨论:你觉得应如何遏制校园欺凌现象。
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
(2)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3)引导学生远离欺凌,帮助学生掌握应对欺凌的方法。
答辩题目:
1. 你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教学难点的?
2. 你认为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试讲答案: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组的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对校园欺凌说“不”》,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热身活动:被欺凌者与欺凌者的伤痛
1.故事介绍
师:余博自从带了牙套就经常遭人嘲笑。体育课上摔倒后被嘲笑,公交车上被刘劲拉下了他的运动裤,现场的同学都在笑,没有人阻拦。余博内心感到非常屈辱,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之后,余博的妈妈约见了校长。第二天,余博看见刘劲耷拉着脑袋,被妈妈揪着耳朵,还不时被踹几脚。余博忽然觉得刘劲好可怜,不过,此后余博再也没被当众羞辱过。
2.分享交流
师: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师:学生一说恶人有恶报!学生二说受到了欺负一定要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决不能忍气吞声。
3.教师小结
师:看来大家都不想被欺负,那么大家一定要对人友善,远离欺凌。
二、主题活动一:你说,我说
1.规则介绍
师:7人一组,用相同的纸张,匿名写下你认为自己受到欺凌或者欺凌别人的经历。写完后放到一起,每位成员抽出一张,念出来,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2.交流讨论
师:你有自己受到欺凌或者欺凌别人的经历吗?面对别人的欺凌,你会怎么做?
师:学生一说我曾经在前面同学的衣服上画乌龟。学生二说我的衣服要是被人画了画,我会很生气,我要叫他带回家给我洗干净。学生三说我曾经被一帮坏小子抢了钱,我很生气,可是我不敢不交钱。学生四说被人欺负一定要制止他,或者告诉老师,否则他还会一直欺负。
3.教师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被欺负或者欺负别人的情况。大家都很痛恨欺负别人的人,老师希望不会再有欺负的现象发生了。但是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要想办法应对。
三、主题活动二:远离欺凌
1.规则介绍
师:请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问题。怎样预防自己欺负他人;被人欺负该怎么办。
2.小组讨论
师:怎样预防自己欺负他人?被人欺负该怎么办?
师:小组一说说出来。如果对某个同学很生气,想“收拾”他,在这么做之前,把想法告诉家长或老师,请他们帮忙。小组二说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自己被打或者被骂是什么感受。小组三说被欺负了不能忍气吞声,要告诉老师或家长。小组四说尽量不要一个人呆着,尽量呆在人多的地方。
3.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简单可行的好方法。当自己想欺负别人时可以这样做:说出来、换位思考,想想后果,问问自己值不值得。当被欺负时可以这样做:告诉老师或家长、不单独行动、报警。
四、总结升华
师:欺负别人是不对的,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但不欺负别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处处忍让,当受人欺负时,我们要勇敢地保护自己,向老师或家长告发欺负者。当然,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团结友爱,少一些矛盾、冲突。
师:最后,老师请大家做一个非正式的小调查,问问同学们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曾经被欺负过,结合你的调查结果分析原因。
五、板书设计
远离校园欺凌 | |
如何预防自己欺负他人 | 被欺负怎么办 |
说出来 | 告诉老师或家长 |
换位思考 | 不单独行动 |
想想后果 | 不理睬 |
想一想 | 报警 |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答辩答案:
1.我的教学难点是了解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学会自我保护。我从三个方面对教学难点进行了突破。首先,故事导入,同学们对欺负者的评价会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在想到曾经的欺负行为或实施欺负行为时产生内疚感,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谴责。其次,主题活动“你说,我说”,听到受欺负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产生同理心,认识到欺负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听到他人对欺负者的负面评价,认识到欺负他人是不对的,是会受到谴责的。接着,进一步通过主题活动“远离欺凌”帮助欺负者掌握预防欺负行为的方法。最后,通过小调查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校园欺凌有自己的思考。
2.造成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方面的因素。
(1)客观方面
第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第二,家庭教育的偏差。缺乏亲情、关爱;缺乏教育、监督;家长暴力相向,为孩子树立了不良榜样。第三,学校教育的欠缺。学校过分重视成绩,忽略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2)主观方面
第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将心中的愤懑转移、发泄到比其弱小的孩子身上。第二,学生缺乏同情心,同理心,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认识不到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第三,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以野蛮、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及人际间的冲突。
☟☟☟
添加教师资格客服老师微信
备注“网站”
获取更多考试资讯和海量备考干货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