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测试试卷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时间:2017-08-02 10:48:58 责任编辑:donghui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7
* 备考没方向?* 考试时间不清楚?* 成绩看不懂?*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外铄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 A. 孟子 B. 洛克 C. 荀子 D. 华生 2.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3. 我国现行的学制类型是( ) A. 单轨制 B. 双轨制 C. 复合型学制 D. 分支型学制 4. (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A. 教育目的 B. 课程目标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5. 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昆体良 6.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 实践型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知识型课程 7. 在德育工作中,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这一做法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 导向性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疏导原则 D. 知行统一原则 8.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 A. 谈话法 B. 讨论法 C. 参观法 D. 练习法 9. “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由( )提出的。 A. 赫尔巴特 B. 赞科夫 C. 巴班斯基 D. 布鲁纳 10. 以下不属于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的是( ) A. 课堂教学 B. 专题活动 C. 综合实践活动 D. 心理健康教育 11.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12.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 A. 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 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 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 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13. 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 ) A. 图像编码 B. 听觉编码 C. 语义编码 D. 情境编码 14. 能够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发散思维的( )特点。 A. 灵活性 B. 独创性 C. 发散性 D. 流畅性 15.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 ) A. 知识的动态性 B. 知识的权威性 C. 知识的客观性 D. 知识的确定性 16. 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作用的是( ) A. 道德意志 B. 道德情感 C. 道德动机 D. 道德认知 17.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层次的需要是( ) A. 安全需要 B. 尊重需要 C. 归属与爱的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18. 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 A. 情绪记忆 B. 形象记忆 C. 动作记忆 D. 情景记忆 19. 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老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这种课堂气氛是( ) A. 积极型 B. 对抗型 C. 消极型 D. 失控型 20. 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 ) A. 丘脑情绪理论 B. 情绪的认识—评估说 C. 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 D.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21. 稳定、重要的学习动机是( )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成就感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美育就是指艺术美育。 2.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3. 心理不健康就是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4.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2.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 简述多元智力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发。 4. 简述运用记忆规律促进有效学习的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 预备铃刚响,班主任王老师就走进了教室。他看了一下黑板,上面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眉头一拧,问道:“今天谁值日?”结果没人回应,这时王老师火冒三丈,大声问:“今天到底谁值日?”此时,从班级后面的座位上站起一位男生,他的成绩不好,经常拖班级后腿,只见他坚定地走上讲台,拿起黑板擦便擦了起来。由于用力过大,弄得教室粉尘飞扬,王老师不满地说:“大家看到了吧,这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造成的后果。”这时有同学小声说“今天不是他值日”。就在这时前排有个学生缓缓地站起来说:“老师,今天……是我……我值日。”王老师一看该同学是班里一个学习好的同学便说:“你先坐下,下次注意。”话音刚落,王老师就听到有同学在窃窃私语:“班主任就是偏心。”“上次×××没值日老师就没罚他。”“我没值日的时候老师就罚我了。”“他成绩不好,活该受罚。”听到这里王老师心里微微一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针对材料中的问题,结合教育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2. 李小辉是某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他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上学了,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数学老师还用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习成绩:小学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请分析李小辉的学习心理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解析】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2. B【解析】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3. D【解析】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4.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学目标的概念。 5. A【解析】苏格拉底问答法亦称“产婆术”。 6. B【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7. 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8. B【解析】题干的描述表明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讨论法。 9. B【解析】略。 10. D【解析】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专题活动、实践锻炼、综合实践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安全教育途径的范畴。 11. 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2. 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13. B【解析】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主要的编码形式;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主要的编码形式。 14. D【解析】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流畅性越大。 15. A【解析】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16. D【解析】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品德的是道德认知。 17. D【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18. B【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是事物具体的形象,它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过去的经验。 19. C【解析】消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情绪压抑等。 20. 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朗格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他们的理论被称为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21. A【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个体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重要而且稳定的动机。 二、辨析题 1.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它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内容。二者不能等同。 2.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4.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②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③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 (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2.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3.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 (2)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发展。 (4)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4.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有效运用记忆术;(7)适当过度学习;(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 (1)该材料反映了由值日事件引发的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这典型地体现了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班主任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权威型。班级管理的是学生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为此,须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2)师德的灵魂是关爱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关爱学生是包括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而材料中的班主任老师对优秀生与后进生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该老师并没有真正做到关爱学生。 (3)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主要、基本的道德责任,做到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 (1)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助感。②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为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2)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和特长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助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测试试卷(十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B【解析】略。 2. A【解析】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3. B【解析】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4. 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叙事研究法的概念。 5. B【解析】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 B【解析】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7. 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 8. C【解析】“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9. D【解析】略。 10. 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是因为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11. C【解析】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基本主张有:(1)经验论;(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3)主动作业论;(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12. 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 13. D【解析】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过程而言是一种监测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有干扰、破坏作用。 14. D【解析】略。 15. C【解析】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16. D【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7. C【解析】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 18. C【解析】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19. D【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20. B【解析】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因为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 21. B【解析】对学习时间的管理是时间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归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二、辨析题 1.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点:由甄别走向发展,由单一走向多元,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其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2.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表现为:①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②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③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4.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机械识记时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识记者面对的本身就是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比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对学生而言也是要的,因为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另一种情况是面对的材料虽然有可能有意义,而识记者对其缺乏应有的理解。只能先机械识记,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加以理解。有些内容,限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但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也应该进行机械识记,如幼儿学习古诗,一、二年级的学生背诵乘法口诀。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 (1)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三维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2.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4)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利用“变式”;(5)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6)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4.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 (1)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会对这位男同学的想法进行鼓励与赞扬。 (2)这种做法能够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佳的发展。 2. (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小李作为班集体的一员,希望被集体中的他人和整个班集体接纳、爱护、关注和鼓励。而作为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他采用上课玩纸飞机的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2)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语文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是惩罚,这样不仅不会改变小李的不良行为,反而迎合了他渴望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需要。在本材料中,语文老师可以采用消退的方法来消除小李的不良行为。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不去强化而去淡化,既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的感情受挫的副作用。材料中小李在课堂上叠纸飞机并把飞机投向空中,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强化),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3)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也就是说,老师好的方法是在班级中树立榜样,让同学们都学习榜样的积极行为,从而抑制消极行为的出现。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