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初中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报考中学的学员都要面临一门科目: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其中,教育心理学对许多学员来说复习起来非常棘手,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不能理解,而此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是理解类的选择题或者材料题居多,当然也有简答题,根据考查方式,我们就确认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需要深入理解,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成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教育心理学中非常难的一个知识点——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他借助迷箱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首先,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先出现刺激后出现行为,是低级、被动的,操作性行为是先出现行为后出现强化,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狗进食实验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的迷箱实验中老鼠的行为则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重点和考点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受到表扬,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增加。负强化使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老师撤销了对她迟到的惩罚,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斯金纳将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比如,迟到罚站在门外。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上课看小说,下课不能出去玩,这就是负惩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消退,指不给予任何强化,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学生上课做鬼脸,学生和老师都不予理睬,终做鬼脸的行为减少。这些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复习备课时只要借助例子进行理解就能更好的应对考试,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注意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主体是谁,即在判断是强化或者惩罚时,先看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是强化,减少的是惩罚和消退。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其他考点还有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动作强化低频的动作,比如,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看电视是高频动作,写作业是低频动作,写完作业后给予一个高频动作强化,相当于正强化。
以上,就是关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考点,希望帮助各位更好的理解这部分知识点。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