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21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材料分析题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是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答:
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
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沉稳和力气。
另一本中国文学作品,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我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
(本文是作者2012年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有删节)
问题:
(1)在谈到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时,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请结合阅读感受谈谈你对演讲稿的特征的认识。
【参考答案解析】
(1)蒲松龄笔下的“狐仙鬼怪”活泼、聪慧,在那个很压抑的时代,充满了人间情味;这让生活在类似时代而感到压抑的作者备受震撼,深深感受到她们身上体现的人的本质,追求自由、个性张扬才是真正的人。
(2)①针对性,演讲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给自己的影响,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②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讲”要诉诸口头,要顺口。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而且以短句为主,多用动词性短语,不仅达到了让听众听清楚的表达效果,而且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③鼓动性,演讲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开篇的电影故事,及贯穿始终的“文学”话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语言表达上也多有独到之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见解精辟,发人深思。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