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7 小学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
A. 教育规律 B. 教育价值
C. 教育现象 D. 教育问题
2.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 )
A.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B.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C. 文化体系 D. 教育为文化本体
3. 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
A. 双轨学制 B. 单轨学制
C. 中间型学制 D. 分支型学制
4. ( )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A. 叙事研究法 B. 实验研究法
C. 行动研究法 D. 质的研究法
5. 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社会主义制度 D.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 实践型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知识型课程
7. 我国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A. 1856 B. 1860
C. 1862 D. 1866
8.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9. “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由( )提出的。
A. 赫尔巴特 B. 赞科夫
C. 巴班斯基 D. 布鲁纳
10. 刘老师在导入《三国演义》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先给同学出一个谜语:“凿壁借光,打一人名。”再由谜底“孔明”引入三国历史的学习。刘老师采用的这种课堂导入方法是( )
A. 悬念导入 B. 情境导入
C. 直接导入 D. 引趣导入
11.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12.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
A. 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 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 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 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13. 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的观点,学生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的学习属于( )
A. 信号学习 B. 言语联结学习
C. 辨别学习 D. 概念学习
14. 对同一问题所提的意见越新奇、独特,则其思维的( )越高。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创性 D. 结构性
15. 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这说的是意志要有( )
A. 自制性 B. 果断性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16. 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不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是( )
A. 动作表象 B. 图像表象
C. 符号表象 D. 情感表象
17. 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个体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学习是通过( )实现的。
A. 试误 B. 顿悟
C. 强化 D. 联结
18.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是( )
A. 正常小学生 B. 严重精神病人
C. 人格障碍者 D. 残疾患者
19. 提出成败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 耶克斯和多德森 B. 马斯洛
C. 韦纳 D. 阿特金森
20.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将迁移分为( )
A. 正迁移和负迁移 B.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C.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D. 近迁移和远迁移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2. 简述班集体形成的阶段与培养的方法。
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在一次小学语文写作课上,李老师根据作文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以前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 小翔今年9岁,曾经在幼儿园间断性地就读两年。上课时经常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同学。他认字能力强、记忆力好,掌握的词汇比较多,但不理解字词意思,不能正确地说出一个句子。刚进班级的时候,他把教室里的桌子推到一边,上课时老师进来了,他也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还不时拿同学的书本、文具等,经常是整节课因为他的存在而无法进行。当他不开心的时候,他时常会大喊大叫,大声骂人,有时候还会不断抽打自己的右脸。
(1)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小翔可能有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什么?(10分)
(2)针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改善?(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40分)
依据新课程知识给《自然之道》(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写一篇教学设计。要求:(1)结合学生特点;(2)教学过程要具体;(3)体现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自然之道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在筑巢孵化小龟。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份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的欢乐叫声,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解析】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 D【解析】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3. A【解析】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题干中英国的学制类型为双轨制。
4.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5. D【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 B【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7. C【解析】在我国,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8. B【解析】题干描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9. B【解析】略。
10. D【解析】兴趣是好的老师。好的引趣导入,能巧设疑难,唤起欲望,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题干中的老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引趣式导入。
11. 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2. 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13. D【解析】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14. C【解析】“新奇、独特”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
15. A【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题干中的“节之”“纵之”说的是一个人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约束自己。
16. D【解析】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17. B【解析】苛勒等人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18. A【解析】学校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辅导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
19. C【解析】略。
20. C【解析】略。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 (1)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2)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3)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严谨,无科学性错误;(5)课堂教学要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境;(6)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
2. (1)班集体形成的阶段:①组建阶段;②形核阶段;③发展阶段;④成熟阶段。
(2)班集体培养的方法: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3)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6)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7)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 (1)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2)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①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②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③李老师的评价观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④李老师的做法能够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2. (1)小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行为过度和注意力缺陷,并伴有冲动行为。因此我认为,小翔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即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
(2)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的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例如,父母经常干涉儿童活动,批评指责过多,由此引起的焦虑会使儿童发生分心、冲动与多动表现。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间歇强化。也就是说,当儿童每次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就给予强化,而不是表现多次良好行为之后才给予一次强化。另外,研究者可采用自我指导训练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用以处理儿童的冲动行为,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教学设计题(答案要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2)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同伴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感情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自然之道的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讲授法、情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设置疑问,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提问:看到这个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猜测后教师说句子,学生仿造,如:要下雨了,蚂蚁搬家,这是自然之道;春天来了,小草发芽,这也是自然之道。究竟什么叫“自然之道”呢?学生猜测后教师点题:“道”指规律。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2)初读故事,感知道理
①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联系上下文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②检查词语,想象画面。教师抽读检查,提问: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抓关键词,练说主要内容。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换位思考,感悟道理
①学习3~4段,指导讨论。思考:
A. 幼龟出来做什么?遇到了什么事情?重点分析由“探、欲出又止、踌躇不前”可得知幼龟很警惕。
B. 游人和向导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体会“紧张、焦急”与“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的鲜明对比。
②学习5~8段,小组自学,教师指导。讨论:
A. 向导为什么说违背了“自然之道”,又为什么不情愿救小海龟呢?
B. 违背了这个“自然之道”将有什么后果呢?(出示图片)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你看到的情景。
C. 他们是怎么救幼龟的?快速读第7段,把他们救幼龟的动作找出来。体会幼龟的可怜及作者对幼龟的同情。
D. 思考第8段,想象:我和同伴们在想什么?向导又在想什么?引导体会其复杂的心情。
(4)总结拓展,再悟道理
①试着用文中的词语串联复述故事,看谁说得生动形象。
②分享:生活中,你们是否见到或听到违背“自然之道”的事?这些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师生互评,总结出: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自然规律。因为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
(5)布置作业,内化道理
①给家人讲讲《自然之道》的故事。
②写一份遵循自然之道,保护自然环境的倡议书。
(6)板书:略。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