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答案
时间:2017-07-03 09:01:34责任编辑:donghui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3 小学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1. B【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任何一个人对某一项目的发明创造或革新,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开始时总要受到某种类似的事物或模型的启发。2. D【解析】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3. B【解析】安置性评价也称定位性评价或预备性评价,它主要是用来判断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活动或学习任务开展之前的准备状况的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主要是用来对那些学习确有问题或者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的教学评价。4.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卢梭的教育观点。5. 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典型体现。6. A【解析】抽筋是属于肌肉痉孪的一种,所以须先直立,缓解强直收缩这一现象,然后再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7. D【解析】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集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正是自我中心性(中心化)的体现。自我中心性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8. C【解析】略。9. 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参观法的内涵。10. C【解析】略。11. A【解析】略。12. A【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13. A【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4. A【解析】略。15. D【解析】公元前6世纪,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也有说法认为是“学—思—习—行”)的统一过程。16. D【解析】略。17.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内部分组的概念。18. C【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19. A【解析】《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的规定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特点。20. A【解析】略。二、简答题(答案要点)21. (1)遗传;(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22. (1)标题;(2)前言;(3)主体;(4)结尾。23. (1)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2)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活动达到目标并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此外,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或全校交流。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24. (1)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某种不良环境因素出现且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就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相当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难免出现更多的问题,使“更多的窗户玻璃被打碎”,甚至引发管理上的严重危机。(2)启示:曲突徙薪——防止出现第一块破窗;防微杜渐——及时发现、修复第一块破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避免更多破窗的出现。25. (1)为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为此教师首先要选取有效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应是值得讨论的,是具有对话价值的。其次,教师要选取适当的提问策略,对于封闭型的问题,易使用限答性的提问策略;对于开放型的问题,易使用非限答性的提问策略。再次,教师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激起学生提问的热情,为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测学生的水平。具体包括:①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②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③激化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兴趣;④集中学生注意、保证教学进程;⑤创造语言情境、锻炼表达能力;⑥提供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⑦创造成功机会、获得成功体验;⑧提高问题意识、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设计题(答案要点)26. (1)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具体形象的介绍了几处奇石景点,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他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分别与课文的一、二、三、四自然段相对应,便于学生了解这些奇石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2)教学目标:①正确认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学会写“当、脖、蹄、著”等10个生字。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③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④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运用讲、读、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教学环节:一、谈话引入黄山奇石可真漂亮,作者写的那么生动形象,你们是不是也想去黄山看看啊?现在我们先仔细观察一下课文的插图,自己写一下“黄山奇石”。并和课文的作者比一比,看谁写的黄山奇石更生动,更形象。二、仔细观察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仔细观察这幅图。(出示图画,稍停顿,给学生预留观察的时间)2. 你看到了它们像什么,会“干什么”?三、编写故事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仔细地再来观察这幅图,我们把“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联系在一起,它们会发生什么事呢?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发挥想象,把图上的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看哪个小作家棒!1. 提示写话要点:(课件出示:开头空两格,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尝试运用好词好句)2.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四、点评写话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吧!1. 邀请3个学生展示并朗读,其他学生点评优缺点。2. 鼓励继续完善,完成写话。理由: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对一切事物感到好奇,爱想象,本课插图为实景图,且内容相互关联,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让他们发挥想象,锻炼写话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编故事的写话训练,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27. (1)两种方法都用到了“转化思想”进行知识迁移,化未知为已知。第一种,体现出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拼凑方法,将求三角形面积转化为之前已经学过的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第二种,先利用“切割法”,再用“转化思想”,将求三角形面积转化为之前已经学过的求矩形面积的方法。(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3)教学方案: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 尝试操作(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并讨论。老师提出如下操作和探究要求:①同桌二人为一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学具,能不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面积计算的图形?②观察三角形和你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设计意图:学生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的想法,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2)学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而且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2. 学生汇报、交流在小组操作和讨论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到前面汇报。(教师把学生的成果贴在黑板上)可以通过用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的三种情况分别进行汇报,要求学生能根据拼出的图形叙述出推导的过程。(学生在汇报时可能漏掉两者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及时提醒。)(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可能会忘记说“完全一样”这四个字,教师要强调。)(2)谁能说说,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三角形面积的二倍。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提问:①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要“底×高”以后还要“÷2”?②如果不除以2,“底×高”求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结论:我们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一定不要忘了除以2。【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含义的理解:“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更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3. 教师小结学生汇报完后,教师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因为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高÷2。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4. 推导拓展师:对之前准备的三角形,你是如何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转化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的?(留出空间,让学生探讨)生1:我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生2:我是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上面对折下来,然后剪开,把它补在一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生3:我是把一个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对折,然后又把底边的中点这样对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以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师:这个方法怎样,谁来评价一下。学生评价,太棒了。生4:我还有一种办法。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折叠,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是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设计意图:把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折、移、拼、剪,得到不同的图形。虽然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但达到了同一目的,得到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思维个性得到了发挥。】5.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来表示是怎样的呢?S = ah ÷2(板书)。刚才我们用拼一拼的方法得出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了这个面积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学生能够自主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但是叙述的过程比较杂乱。通过教师有效地梳理,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能注意一些易忽视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再次出示红领巾,提出问题:1. 我们要计算这条红领巾的面积,需要测量什么?2. 估一估这条红领巾的底有多长?学生估出的值可能有50厘米,90厘米,100厘米(1米)。3. 现在你能计算出这条红领巾的面积了吗?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三、课堂总结,深化提高1. 这堂课的收获: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我们的数学中非常有用,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2. 思考:怎样用一个三角形研究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