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24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选题
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某小学为了创建学校特色,组织本校教师开设了一门动漫课程。该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隐性课程
3.能力有高低之分,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这说明人有( )的差异。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4.1924年,( )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5.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马上给予表扬。这种鼓励能帮助他逐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品行。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
A.消退
B.间隔强化
C.负强化
D.正强化
二、材料分析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
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家的话梅是哪儿来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D【解析】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2.C【解析】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题干所述,该课程属于校本课程。
3.D【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因此,题干所述为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4.D【解析】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D【解析】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表扬属于正强化。
二、材料分析题
(1)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品德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3)本材料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认识到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